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语文试题 06-16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舍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丹凤城:指长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催”字用语新奇,写出频频捣衣声催促木叶凋落,视听结合,突出了少妇的心理感受。
B. “白狼河”句照应“十年征戍”句,“丹凤城”句照应“九月寒砧”句,前后衔接自然。
C. 结句构思新巧,以有形之境写无形之愁,比前人望月怀远的意境更开阔,抒情性强。
D. 本诗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句的写法相同,都是落笔对面见深情。
15.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试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本诗景和情的关系。
【答案】14. D    15. ①乐景衬哀情(反衬):海燕"双栖"梁上,相依相偎,柔情蜜意的情境,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居室的华美反衬其落寞心情。②哀景衬哀情(正衬):阵阵寒砧、萧萧落叶的凄清秋景,衬托出女主人公孤独寂寥、思念征人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落笔对面”分析错误,本诗全是从女主人公一方落笔,没有从征人一方落笔。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情与景的关系有哪些,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表达的情感。情与景的关系有四种: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题目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试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本诗景和情的关系。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这是乐景衬哀情,海燕“双栖”梁上,相依相偎,柔情蜜意的情境,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居室的华美反衬其落寞心情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了。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这是哀景衬哀情,阵阵寒砧、萧萧落叶的凄清秋景,衬托出女主人公孤独寂寥、思念征人的心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