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孤独之旅教案

教案设计 02-18 九年级语文教案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
2.体会文章语言平白、朴实,合乎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特点的语言特色。
3.分析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作用,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3.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自读法。
2.朗读法。
3.研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曹文轩,1954年生。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江苏盐城人。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
2.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第八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小时候生活在苏北一个很穷的农村,他曾回忆道,生活在那样的贫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饭吃。可当他离开了那里,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都是那么宝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1997年,他以故乡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草房子》。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来
雍(yōng) 觅(mì)   嬉(xī)   撩(liáo)  吠(fèi)
驱(qū)   怯(qiè)   掺(chān) 硕(shuò)  劣(liè)
撅(juē)   窜(cuàn) 戳(chuō) 抠(kōu)
(2)重点词语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境地: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空旷: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肥硕:(肢体)大而肥胖。
撅断:折断。
疲软:疲乏无力。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之,代词,它。理,理睬。
歇斯底里: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孤独之旅”,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文题不仅形象地表明了小说的主题,而且文学意味浓郁。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杜小康随父放鸭的原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这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19段):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通过鸭们的表现来映衬人物的心理活动——好奇、孤寂、恐惧。
第三部分(第20~27段):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苇滩“安家落户”,正式开始放鸭生活。
第四部分(第28~52段):写杜小康在芦荡上历经重重磨难战胜了孤独,终于等到鸭子下蛋,他自己也“长大成人”了。
二、深层领悟
1.本文以较大篇幅描写鸭群,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