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专题14 诗词鉴赏之诗歌情感 教案

教案设计 02-26 语文教案
专题14  诗词鉴赏之诗歌情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磨一剑。本专辑按照最新2020年考纲,对近十年高考真题精挑细选,去伪存真,挑选符合最新考纲要求的真题,按照考点/考向同类归纳,难度分层精析,对全国卷Ⅰ具有重要的应试性和导向性。
三观指的观三题(观母题、观平行题、观扇形题),一统指的是统一考点/考向,并对十年真题进行标灰(调整不考或低频考点标灰色)。
(一)2020考纲
考点 2020考纲要求
诗歌情感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本节考向题型研究汇总
 
题型考向 考点/考向
诗歌情感 诗歌鉴赏题目,重点放在诗歌的内容的概括、情感的探究和手法的赏析上,诗歌的情感必考的题目,一般为结合诗句探究诗歌的情感。
一、考向题型研究一:诗歌情感
【2007年高考全国Ⅰ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末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2008年高考全国Ⅰ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