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①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

语文试题 05-04

7. D    8. 环境描写主要写大观园里的景致,其作用有(1)大观园是迎接元妃省亲而建造,其景致彰显了贾府的荣耀显赫;(2)为贾政试才宝玉提供了活动场所;(3)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预示着大观园里会发生各种故事。    
9. 第一处“笑”,贾政以客套示人,而内心对宝玉题“曲径通幽”颇为满意,还因众人夸赞宝玉而得意,也有敲打宝玉不要自得的意味;第二处“微笑”,贾政对宝玉的“沁芳”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实则非常满意;第三处“冷笑”,贾政对宝玉评价众客拟题“都似不妥”的轻狂似乎颇为不满,内心实则无太多责备。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选文盛赞宝玉才情不凡,可贾政完全不认同其才华”错误,比如题写“曲径通幽”时,“贾政笑道”是满意,宝玉题的对额确实体现出过人的才气,超出众人深远,众人的称赞更是让贾政很有面子;题写“沁芳亭”时,“贾政笑道”“贾政拈须点头不语”“贾政听了,点头微笑”,这也是贾政掩饰不住的得意。可知“可贾政完全不认同其才华”错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大观园是迎接元妃省亲而建造,可知大量环境描写彰显了贾府的荣耀显赫;“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可知为贾政试才宝玉提供了活动场所;从题写“曲径通幽”开始,经历题写“沁芳亭”,题写“有凤来仪”,题写“杏帘在望”“稻香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预示着大观园里会发生各种故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特征去分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再概括出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独到之处体现在哪里。思考时要关注“笑”的对象、原因和程度。以贾政的“笑”为例,这是赏析的基础点,同样是“笑”,前后“笑”的语境不同,意味不一样,“笑”是人物肖像描写的一部分内容,细节处见精神,分析要注意结合人物身份、性格、情感和环境场合,说明作者艺术功力的具体体现,突出独到。贾政的“笑”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笑,是在众人赞宝玉后,贾政回复时的神态。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这是对客人回以礼,“不可谬赞”,是以客套示人,是礼节上的笑,内心还有满意、得意的成分。“他年少……”也有意说给身边的宝玉听,年少不要自得。第二处“笑”是在宝玉作对联后,从语境中看,宝玉对所写内容对联是有所考虑的,且是在贾政的认可之下。前后对期间众人的称赞都未加以反驳和客套。贾政听了,点头微笑,是对宝玉的肯定,赞同宝玉题字有才情,体现其内心喜悦,表示自己的满意。第三处,是写贾政的冷笑。前面贾政的略微生气,“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宝玉评价众客拟题“都似不妥”,在贾政看来,有些轻狂,以冷笑态度问他“怎么不妥”表现的是不满。从封建大家长的角度看,还让宝玉接着说下去,内心实则无太多责备。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