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更容易被人接受。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

好词好句 01-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更容易被人接受。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有着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__________。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比喻、拟人、夸张 B.排比、引用、对比 C.比喻、引用、对比 D.对偶、双关、引用
19.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展现在你眼前的有着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话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5个字。(4分)

答案
18.C;
19.①原文运用了比喻修辞,描绘出一幅早春细雨中的西湖美景,令人神往。②原文语言简约含蓄,淡雅自然。
  .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似春雨,润物无声,更容易被人接受”“有着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运用了比喻,“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运用了引用,“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运用了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双关等手法在原文中没有使用。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原文中“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早春西湖美景;原文中“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与“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相配合,使语言具有简约含蓄、淡雅自然的特色。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上下文“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补写的句子要突出与前者“统统呈现”“一览无余”不同的特点,即“简约省略,接近于无”。故此处可填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之类的句子。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