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典 ①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

语文试题 04-28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典
①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言:“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之若此。
②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乃寤曩见剡藤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重皆不啻握骊龙珠。虽苟有晓寤者,其伦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之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杨》《皇荂》,言偃、卜子夏文学陷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握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下笔,动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其桑叶,波浪颓沓,未见其止。如此则绮文妄言辈,谁非书剡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
③大抵人间费用,苟得著其理,则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之错为文者,皆夭阏剡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注】①东雒西雍:雒,通“洛”,唐代以京城长安之东的洛阳为东都,称东洛;西雍泛指处于西方的京城长安一带。②《折杨》《皇荂》:代指世俗音乐。③言偃、卜子夏:都是孔子弟子,在孔门以文学见称。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D   )(1分)
A.因      B.而      C.则      D.且
22.下列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剡溪地域除古藤外的的植物,到了春天一般都能够焕发生机。
B.古藤因为纸工的过度采伐而枯萎,我因此向剡溪上的人询问。
C.剡溪纸工出于公利来采伐,就使大多数古藤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D.古藤被人中伤,乃至生气丧尽,暗含了作者愤懑的身世之感。
23. 请分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语言表达特点。(3分)
整散结合,略
24.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这句话是说“周南”“召南”代表的高雅音乐会被《折扬》《皇荂》代表的世俗音乐折散(1分)
以此形象地揭示天下文人“轻傲圣人之道”,会使高雅文风变得低俗。(2分)
 
25.本文是一则杂感,在写作时采用了“因事说理”的方法,请对此进行分析。(4分)
作者围绕造纸原料剡溪古藤受到过度摧残一事展开议论。(1分)剡溪纸工砍伐古藤为了造剡纸,剡纸为文人滥用。(1分)以此批判、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文人们竞相自夸的虚骄风气和浮夸低俗的文风。(2分)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