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不过,较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则是在西周以后产生的。在《周书》

语文试题 08-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不过,较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则是在西周以后产生的。在《周书》《诗经》等相关典籍中,“德”字频频显现。探究分析可知,重德思想在周代的政治、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中均有体现,成为统治阶层高度认可的政治管理理念。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孔孟及其后学的进一步阐释与发扬,“德”之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有道君子的人格特质,“崇徳立本”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从两汉至近代,崇徳、重德思想更是成为经济、人才、教育等诸多领城的重要价值理念。历史事实证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德智慧是经久不衰、熠熠生辉的。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先哲对“德”观念的自觉探讨是在天道与人道的互动中展开的。古圣先贤对于“德”观念的认识与探讨经过了由“行”到“性”、由“外”至“内”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人道、人德处于不断的升格过程中,与之相伴而来的,是人之主体性、能动性、实践理性的不断觉醒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先哲认为人之“仁与义”之德足能与天道之“阴与阳”、地道之“柔与刚”并列而论,但人之所为在于仿照天之“健”而“自不息”、效法地之“坤”而“厚德载物”,在于“与天地合其德”。在中国先贤看来,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即通过尽己之性、成己之德而助天道之生生不息、大化流行,并不是无限扩张人欲而征服自然。
先哲之所以强调人要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就是因为深信天、人之间是可以通过“德”来沟通的。这是孟子所讲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是张载所讲的“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其间虽有“敬德”“仁德”“诚德”“礼德”之侧重点的不同,但先哲修德正已、敬天法道的宗旨是从未改变的。这种高度弘扬人德而又始终对天德葆有畏之心的天人和谐思想,既是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独有特质,更是中华文化历经变故却延续不衰的根源所在。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尚书・尧典》中说,尧帝明察洞达、谦逊宽和、光辉明亮,能够发扬美好的徳性,从而和睦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在这样一个施政序列中,在上位者的“克明俊德”是“亲九族”“平章百姓”的先决条件,其根本指向正在于治理国家、协和万邦。

(摘编自倪富静《崇德立本的重德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历史长河中,崇德观念在变化,崇德的价值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B. 虽然人们的所为在于与天地“合德”,但是人的道德思想与天地之道是可以并论。
C. 由“行”“外”到“性”“内”的认识,体现了先贤们自觉探讨“德”观念的方式。
D. 在中国古圣先贤看来,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治理国家、协和万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开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德观念的发展历程。
B. 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崇德立本的重德传统。
C. 文章强调了修德正己的原因和崇德立本的宗旨,但并未明确具体做法。
D. 文章以尧帝因美德平天下的事例,强调了上位者要“克明俊德”的观点。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