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 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语文试题 10-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 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虛无只少对潇湘。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②皛皛(xiǎo):又作“皎皎”,洁白明亮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长”字,提领全诗,把夔州暮春三月和峥嵘险长的“巫峡”联系在一-起,突出峡中的暮春似较其他地方更长。
B. 第二句写皎洁的云悠悠飘浮,因为日光的照耀更显壮丽。“云浮日光”为写雨的到来做铺垫。
C. 第五、六句写过水翻回的黄莺与冒雨衔泥的燕子,以黄莺的狼狈、娇弱,衬托燕子不惧风雨的豪壮。
D. 诗人充分调动感官写景,既有“云浮日光”“黄莺过水”“燕子衔泥”的视觉形象,又有“雷声忽送千峰雨”的听觉形象和“花气浑如百合香”的嗅觉形象。
15. 与杜甫同一年所作的《登高》相比,本诗在意境特点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14. A    15. 意境特点:《登高》所写意境悲凉壮阔。前四句,诗人借急风、猿鸣、沙白、渚清与无边落木、滚滚长江,描绘夔州秋景。《即事》所绘意境壮丽明快。虽是暮春时节,但诗人笔下明亮的白云、千峰的急雨和雨后的花香、黄莺、燕子,无不展现出一幅壮丽生动的图景。
思想情感:《登高》在重阳佳节登高望远下,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漂泊无依、国事多艰的愁苦沉郁之情。《即事》一诗,诗人虽也借“虚无只少对潇湘”一句抒写漂泊之感、思归之情,但更多的是乐观不改,喜爱春色的生活态度的流露。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A项,“‘长’字,提领全诗”错误,应该是“暮春”一词,提领全诗,因为全诗描写的都是暮春的景物。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采用的是比较阅读的方式。
从题干来看,比较的角度有两个,即“意境特点”和“思想情感”,要求考生回答的是“不同”之处。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即“意境特点”,这就需要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景,分析景物的特点,概括营造的意境特点。《登高》中主要是前四句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写的景有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所写之景特点如下,风是“急”,天是“高”,猿啸是“哀”,渚是“清”,沙是“白”,鸟是“飞回”,落木是“无边”“萧萧下”,长江是“不尽”“滚滚来”,这些景象合到一处营造的意境是悲凉而壮阔的。《即事》中主要在前三联中写景,“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所写之景有云、日光、雷声、雨、花香、黄莺、燕子,云是“皛皛”,雨是雷声送来的千峰雨,花气是百和之香,黄莺是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的,燕子是冒雨劳作的,由此可知看出,这首诗歌虽然是描写暮春,但笔下之景却是壮丽明快。
接着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感不同。《登高》一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再看《即事》一诗,此诗前面部分铺写夔州一带的暮春景色,明亮的白云、千峰的急雨和雨后的花香、黄莺、燕子,这些景象无不展现出一幅壮丽生动的图景,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诗人对春色的喜爱之情,对生活的乐观之态;当然其中也有一丝丝的惆怅之意,如尾联“飞阁卷帘图画里,虛无只少对潇湘”意思是“打开我窗前的卷帘,眼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还缺少潇湘洞庭的广阔浩茫”,流露出不能往赴潇湘的惆怅情怀。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两首诗歌的不同。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