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

语文试题 11-2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难必及韩、魏矣            难:难免
B. 而二子无喜志              志:心思
C. 智伯不悛                  悛:悔改
D. 晋绝不祀                  绝:灭亡
7. 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以伐四卿                以:凭借
B. 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      以:用
C. 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      以:把、将
D. 子何以知之                以:依据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非反而何
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
B. 臣见其视臣而趋疾
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
C. 为之期日而遣之
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
D. 襄子将卒犯其前
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 臣子絺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C. 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 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
11. 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