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

语文试题 01-2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D.“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材料二使用引用,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故选D。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治大国若烹小鲜”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大河无水小河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材料三的观点是在第二自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强调的是家国之间的密切关系。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强调家国之间的关系,先齐家,后治国。B.“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该项内容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强调的是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也是二者的密切关系。D.“大河无水小河干”是比喻的说法,大河比喻成“国”,小河比喻成“家”,没有国就没有家,也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故选B。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答案】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共4段,第1、2段是一层,重点阐释“是什么”,第一自然段首先点明陈述对象,那就是“天下情怀”。由“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可知,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引用《老子》《管子》《礼记》里的话为引证法;宋代大儒张载是例证法。第3段是第二层,讲述“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又使用了范仲淹和张载的例子。第4段是第三层,“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古今对比,“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可见,这是指“天下情怀”的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完成论证。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本题谈到要践行“家国天下”观,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当下存在的问题,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家国天下”的含义进行分析。从材料一最后一段“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可看出,要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从材料二特别是最后一段“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中看出,要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从材料三第一段“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中可看出,要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