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蜀相 作者:杜甫 (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语文试题 04-26

10. C    11. (1)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2)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景和抒情融合无间,写祠堂和写人紧密结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身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书愤》先回忆自己的过去,再写自己的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项,颔联描写的是诗人早年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雄壮场面。塑造的是诗人青壮年时期英勇豪放的形象。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作者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题选取的是课本中的两首诗。解答本题考生考生需要掌握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作者、创作背景等。
(1)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追慕、敬仰之情;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表明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同时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惋惜之情、壮志未酬之感。“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是一个功业未竞的失败的英雄,往往悲剧的英雄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叹惋之情。“长使”:这二字极大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的所有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一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借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心志。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喜欢写诸葛亮的原因: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荀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境。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又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也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吟咏诸葛亮的诗。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然后抒发感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写景和抒情融合无间,写祠堂和写人紧密结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身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书愤》先回忆自己的过去,“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再写自己的现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 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