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声声慢·秋声 蒋捷①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语文试题 05-06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丽谯:华丽的高楼。③更:更鼓。夜里为报知时刻而于每更敲打大鼓。④蛩:俗名蟋蟀。
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十个“声”字,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B. “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领起了全词对秋声的描写。
C. 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暗示了时间悄然流逝,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
D. “知他诉愁到晓,碎味浓、多少蛩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灯前那女人边捣衣边诉说愁苦的琐琐碎碎,咕咕哝哝的声音比作无边括噪的蛩声,足见词人内心烦躁。
6. 本词以秋夜中的数种声音入笔,意味独特。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词概括并分析。

【答案】5. D    6. ①思念亲人故友,故人不在,思念中恍惚错把“檐玲声”当成故人腰间佩玉声;“砧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又传来捣衣声,砧声入耳勾起对亲人的思念。②怀念故国。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引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③感伤离乱,亡国之痛。“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秋夜漫漫难捱直至曙光渐现,凄凉秋声,声声入耳,层层紧逼,特别是征乱、破亡之声“彩角声”、“胡笳声”刺耳、动心魄,亡国之痛无处诉说。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足见词人内心烦躁”理解错误。“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意思是,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秋蝉哀鸣。分析可知,词人愁绪皆因满腹心事起。结合注释“深怀亡国之痛”,可见诗人内心苦闷。选项“词人内心烦躁”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首先分析题干“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其实就是分析情感。再分析秋夜中的声音,思念中的词人将“檐底铃声”听成是故人来访, “捣衣声”勾起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这些征战之声写出了时代动乱的局势,勾起了自己的亡国之痛。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雁声”引起了对故国的怀念。
【点睛】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一般的解题思路:1.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