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语文试题 10-0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注]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注]: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简要分析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上的共同主张和产生这种主张的原因,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共同主张:德育为先,重视实践。
原因: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仁”是决定一切的根本。这就要求君子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道德,才能最终实现仁爱。而人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培养,因此他重视德育。“德育”不能空讲道理,而要通过与人相处之时自然运用仁爱思想,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规范行为,从而达到一种“有礼”的境界,实现孔子“礼治”的理想。
看法:这些思想在如今仍有借鉴意义。我国要成为文明和谐之国,就需要提高公民道德水平,从而让人人和谐相处,社会稳定发展;一个人要成为有用之才,就必须以德育为先,才能将所学运用到正确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而没有道德,反而往往对社会家庭造成危害。因此,我们要汲取孔子的德育思想,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活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评价文中人物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归纳二者观点的相同处,孔子说“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讲的都是应该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的道理。孔子认为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子夏认为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即使没有学习文化知识,也是学习过了。从这些内容能看出,二人都更重视人的基本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比知识文化教育更先。至于如何进行德育,都是选取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来进行培养,可见是重视实践。
他们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子认为君子要追求“仁”,“仁”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君子必须时刻不忘,修养德行,才能最终达到该境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认为德育更重要,也就理所当然了。
联系现实来思考,品德教育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从大的方面说,一个国家的和谐稳定、文明进步需要靠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这就必须要靠德育来教育公民;从小的方面来说,品德优良也能让家庭和睦,人人相处和睦;从个人来说,德育是一个人不走错路的重要指引。所以孔子的德育思想在现实仍有其重要意义,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联系现实适当发挥即可。
【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
参考译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