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传统文化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始终是柔和与光明的象征。人们在静谧的夜晚与月亮对话,将月亮看作上天对人事的见证,认为月亮能够带来人

语文试题 05-05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传统文化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始终是柔和与光明的象征。人们在静谧的夜晚与月亮对话,将月亮看作上天对人事的见证,认为月亮能够带来人生的幸福,这种人生与自然的和谐是国人所特有的情感。中秋节正是这样一个因月亮而生的节日。早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当我们的祖先遥望浩瀚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时,不免对月中的奇妙影像产生一些神奇的联想,进而形成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嫦娥奔月”。“嫦娥奔月” 融美月、美人、美景于一体,是人类以原始思维对月亮美好想象的结果。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也直接促进了中秋这一岁时节日的形成,给节日笼罩上迷人而瑰丽的光彩,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不过,中秋节真正的源头却是我国古代的秋祀祭月。在农耕社会,农业的发展与季节、天气密切相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为祈求五谷丰登,人们往往要祭祀土地神。春天播种时有“春祈”(春祀)习俗,待到秋季谷物成熟报告丰收时就有“秋报”(秋祀)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周语》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三国时期吴国史学家、经学家韦昭注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这其中的“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祭祀月亮的仪式。由此可见,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秋分拜月、祭月的礼制,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也体现出中国历法中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的智慧。
中秋赏月是自宋至今普遍流行的节俗。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据史料记载,魏晋之时,我国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及至宋代,赏月习俗从文人雅士遍及民间百姓,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因此形成。苏轼的《水调歌头》大家耳熟能详。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更是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月之余,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民俗符号。有学者考证,月饼最早出现于北宋,主要为祭月仪式中供奉之用。南宋词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南宋开始出现作为食品的月饼。元末明初,月饼开始被作为馈赠礼物和节令食品。
人们在中秋之夜赏月、玩月、吟诗、宴饮,既有聚会玩乐的世俗享受,又有天人合一的超脱体验,满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这种氛围影响了整个社会,从而推动中秋节成为大众化的节日。
(摘编自黄永林《中秋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月亮始终象征着柔和与光明,是上天对人事的见证,因此月亮能够给人生带来幸福。
B. “嫦娥奔月”的神话充满了中国古人对月亮的美好想象,使中秋节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C.古时为求五谷丰登,人们祭祀土地神,于是就有了春祀、夏祀、秋祀、冬祀等习俗。
D.中秋活动既给人聚会玩乐的世俗享受,又给人天人合一的体验,从而影响了社会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先分析了中秋节与月亮的关系,然后介绍了中秋节的民俗,结构清晰。。
B.文章的举例论证所列举的均是具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这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C.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秋佳节真正的源头是我国古代的秋祀祭月。
D.基于中秋赏月开始与兴盛的脉络,文章得出此习俗自宋至今普遍流行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民们对月中的奇妙影像产生的神奇联想,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不无关系。
B.秋祀祭月的礼制,直接促成了中国历法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相结合。
C.魏晋之时,民间便有了中秋赏月之举,唐代许多诗人均有咏月的名篇佳句。
D.月饼最早出现在北宋,主要用于祭祀,元末明初时才被作为礼品相互赠送。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