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时张士诚已据常州,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舟师攻镇江。达败之于龙潭,

语文试题 08-10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根据句意可知,“张氏”是主语,“汰而苛”作“张氏”的谓语,“大将”是修饰“李伯升”的,所以中间不宜断开,可排除AC。比较BD两项,“子女”“玉帛”都是名词,按照B项的断句,分别作动词“拥”的宾语,作动词“与”的主语,意思是“玉帛容易对付”,不符合句意,应该是“大将李伯升容易对付”,所以把“玉帛”放前一句,作“拥”的宾语,排除B项。故选D。
11.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B句中“本文中是指和尚”错,根据文中“架木塔与城中浮屠等”这句话可知,文中是指佛塔。
1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归纳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并率领众将击杀了陈友谅”错,根据原文“太祖知敌可破,而虑士诚内犯,即夜遣达还守应天,自帅诸将鏖战,竟毙友谅”可知,击杀陈友谅是太祖与其他将领一起鏖战的结果。
13.(1)可是常遇春抢先在夜里把那些俘虏活埋了一半多,太祖不高兴,把其余的人全都释放遣散了。从此才命令徐达完全监督众将。
(2)将军智谋勇气超群,所以能够制止暴乱,消除群雄。现在有事一定请命(或:请示),这是将军忠心的体现,我非常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坑”名词作动词,活埋;“怿”高兴;“纵遣”释放遣散;“于是”古今异义词,此处指“从此”;“护”监督。第二句得分点:“绝伦”无与伦比、超群;“遏”遏制、制止;“乱略”叛乱侵夺,暴乱;“削”消除;“禀命”请示;“嘉”赞赏。
【参考译文】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世世代代从事农业。徐达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身材修长,颧骨突出,刚强坚毅,威武勇猛。
当时张士诚已经占据常州,带领江东叛将陈保二用水军攻打镇江。徐达在龙潭打败了他们,于是请求增加兵力来包围常州。张士诚派遣将领前来增援。徐达认为敌人狡猾并且势头正盛,不能轻易地用武力强取,于是就离开常州城设置两道埋伏来等待他们,另外派遣将领王均准备突袭,并且自己亲自督军作战。敌人撤退逃跑时遭遇徐达军队的埋伏,徐达打败了他们。前进围攻常州。第二年攻下常州。然后返回,镇守池州,和常遇春一起设下埋伏,在九华山打败陈友谅的军队,杀敌万人,活捉三千人。常遇春说:“这是一支精锐的军队如果不杀掉他们,就会成为以后的祸患。”徐达不同意,就把这件事报告给太祖。但常遇春提前在夜里把那些人活埋了大半,太祖很不高兴,把其余那些人全部释放了。从这时才开始命令徐达完全监督各位将领。第二年,陈友谅攻打南昌,太祖召集徐达会师,在鄱阳湖两人相遇。陈友谅的军队气焰很盛,徐达身先士卒,打败了陈友谅的前锋,杀了一千五百多人,缴获一艘大船。太祖知道敌人可以被打败了,担忧张士诚侵犯后方,就连夜派遣徐达回去守住应天,自己亲自率领军队作战,最终击毙了陈友谅。
回师之后,朱元璋与群臣商议征吴之事。右相国李善长请求暂缓。徐达则说“:张氏奢侈而苛刻,大将李伯升之辈只知占有子女玉帛,容易对付。处理事务的黄、蔡、叶三参军,都是书生不知大计。臣奉行主上的威势和德化,率大军前去进攻,平定三吴便计日可待。”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便拜徐达为大将军,率水师二十万人直逼湖州。敌人三路出击,徐达也分三路军应战,另外派兵扼其退路。敌人战败回逃,不能入城。被迫返回再战,徐达大败敌军,擒获将吏二百人,湖州因而投降。然后攻下吴的江州,从太湖进军包围平江。架木塔与城中佛塔同高,另外筑台三层,俯视城中,装置弩弓、火筒。台上又装置大炮,大炮所击之处都被炸成粉碎。城中为此大震。徐达派人向朱元璋请示,朱元璋下诏慰劳他说:“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制各地兵乱,削弱群雄。今日你事必禀明受命,这表明了将军的忠诚,对此我非常赞许。不过将领在外带兵打仗,君主不加干涉。军中缓急,将军可见机行事,我不从中干预。”不久,徐达攻取平江,捉拿张士诚,押送应天,俘获强兵二十五万。在平江城即将被攻克时,徐达与常遇春相约说:“军队入城,我军扎营城左,你军扎营城右。”又命令将士道:“抢劫百姓财物者死,毁坏百姓房屋者死,擅自离营二十里者死。”入城之后,吴人安然如故。还师之后,徐达被封为信国公。
洪武元年,太祖登上帝位,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让徐达兼任太子少傅。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