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

语文试题 06-21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意思是:勾践已经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通“已”,已经;
B项,“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意思是: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难以”的“以”,介词,表目的,用来。
C项,“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意思是: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以,介词,表目的,用来。
D项,“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意思是:接着秦始皇就废除了原先历代帝王的治理之道,烧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使百姓们变成愚昧无知的人。以,介词,表目的,用来。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是被动句式,“为”表示被动。
A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被动句式,“尽”“藏”“死”“烹”都有被动的含义。
B项,“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状语后置句,“于海畔”是“耕”的状语,后置了。
C项,“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定语后置句,“数十万”是“产”的定语,后置了。
D项,“于是自谓陶朱公”省略句,省略主语“范蠡”。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文种害怕,称病不朝,密谋造反”理解错误,根据选文,文种并未作乱,是有人谗言文种将要作乱。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事:侍奉;既,已经;竟,终于。
(2)几何:多久;致:取得,积累;产数十万:定语后置,几十万财产;以为:把……作为。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已经尽心竭力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来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范蠡于是离开。到了齐国后写了一封书信送给大夫文种,说:“飞鸟没有了,好的弓箭只能当成收藏了,兔子没有了,猎狗就只有被烹杀命运。越王勾践这个人长得长脖子尖嘴巴,只能患难时相处,是不会和人分享快乐的,你为什么不离开他?”文种看到书信后,称有病不去上朝。有人在勾践面前说文种企图谋反作乱。越王就赐给他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打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用三条就灭了吴国。剩下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到先王面前去尝试一下吧。”文种自杀身亡。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在海边耕作,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让他做卿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自称陶朱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更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他为陶朱公。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