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 "丝绸之路"名称和概念在 20世纪上半叶的译介、传播进程,展示出其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样貌。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通过译著的介

语文试题 01-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
"丝绸之路"名称和概念在 20世纪上半叶的译介、传播进程,展示出其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样貌。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通过译著的介绍,在汉文文献中已谈到丝绸之路。自20 年代起,在中文相关译作中已采用了"古丝商之路""蚕丝贸易通路"运丝通路"等不同的称呼;至迟于 20 年代末,已开始使用"丝路"丝道"等译名。从 30 年代初起,由于斯坦因、斯文赫定等在西北新疆等地探险活动的直接推动,以及中西交通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又与这一时期"开发西北"的呼声与思潮相联系,缘此诸因,经学人的译介引进和报刊传媒的作用,"丝路""丝道"的名称和概念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为国内学界接纳和采用。最初称谓尚不统一,呈现出命名多样化的状态,之后渐而趋向集中于"丝路""丝道"的名称。一些学人陆续采用了这一外来的新概念和新名称,尤其是 1935 年之后,运用这一名称的明显增多,并成为学术表述的一种概念工具。
(摘编自邬国义《"丝绸之路"名称概念传播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丝绸是沿线国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档货物。原产于我国的丝绸,在古代西方国家十分名贵。安敦尼执政时期,中国丝绸几经转手到了罗马,已是贵若黄金。在阿赫门王朝时期,丝绸产品和生丝是波斯与中国商人交易的大宗商品,波斯人采用萨珊传统纺织方式进行再加工,赋予中国丝绸新的活力。在中亚,索格底亚那的商人精通丝绸贸易,公元4世纪时,我国长安等地集聚着不少以经营丝绸为主的索格底亚那商人。为了争夺对中国丝绸贸易之利,公元 571 年拜占庭联合突厥与波斯发生了一场长达 20 年之久的"丝绸之战"。
公元 5世纪前后,我国茶叶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陆续传入南亚、中亚、西亚,15世纪一经传入即迅速风靡整个欧洲。17世纪以前,中亚和欧洲人日常使用的器皿主要是陶器、木器和金银器。随着中国瓷器的大量输入,西方激起了一股"中国热"。
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炼铁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材料三∶
从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贸及社会文化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中国是中亚 5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中亚油气资源最大的购买国。
中国的兴起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超过 19 世纪末美国的兴起,堪比 18世纪末~19 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其原因在于,到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总人口不过 2~3 亿,西方工业国的出现,造成少数人口居于全人类产业链与食物链的顶端,全世界的资源与财富多为他们所用,极大地扩大了全球的贫富差别。日本以及后来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也没有影响这种世界格局,因为它们的体量太小。而中国的兴起,是相当于现存西方社会两倍以上人口的崛起,它意味着原先为西方少数人享用的全球资源要被新来者瓜分,原先已经存在的财富流动渠道和流向要改变。
(摘编 自刘迎胜《丝绸之路的未来——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4.下列对"丝绸之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丝绸之路的名称概念最早源于国外的丝路,它的传播进程展示出其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样貌。
B.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有丝绸之路,如今中国和中亚国家商贸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有了新丝绸之路。
C.在古代,原产于我国的丝绸销往西方国家贵若黄金,波斯人经过再加工后赋予中国丝绸新的活力。
D.我国茶叶曾风靡整个欧洲,17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瓷器的大量输入,在西方曾激起了一股"中国热"。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