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起煎饼想起娘 赵西伟 看到炊烟升起的村庄 我就想起自己的家乡

语文试题 06-21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起煎饼想起娘
赵西伟
看到炊烟升起的村庄
我就想起自己的家乡
拿起煎饼,我总是想起娘
 
有人说,沂蒙山的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
映照着沂蒙女性伟大母爱的光芒
的确是这样
在那个贫穷的时代
沂蒙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就是因为有疼我们、爱我们
能为我们烙煎饼的娘
 
每次烙煎饼的头天晚上
母亲把孩子们哄上床
院子里就响起母亲推磨的声响
直到孩子们全部进入梦乡
有一回,被惊醒的我透过窗户
看到母亲还在推磨
寒冷的院子里已落了一层晶莹的霜
天不亮,母亲就开始烧火烙煎饼
那时候,烧的是树叶麦糠
浓烟弥漫在低矮的厨房
烟熏火燎里,母亲任凭汗水流淌
默默的从鏊子上揭下煎饼一张又一张
那时的煎饼,粗糙又僵硬
围在母亲的身旁,我们却总是吃得那么香
 
有人说
有烟火的地方才有村庄的景象
有娘才会有家的模样
在那个贫困的时代
是母亲的勤劳,让寒冷的生活热气腾腾
是母亲的煎饼,让苦难的岁月充满欢乐和希望
 
第一次去外地上学离开家乡
母亲仔细为我挑选了一大包袱煎饼
把我送到村口的路上
站在那里
年少的我没有回头张望
背着温暖的煎饼,我觉得娘就在我身旁
许多年后,母亲说:
那时看着我自己一个人走,她的心像被揪走了一样
 
刚到学校时,半夜里,有位同学突然放声大哭
他告诉老师,他想娘
借着微弱的星光
看着窗户上那一大包被的煎饼
我的眼泪也不由得滑落脸庞
那晚,喧闹的宿舍没有一点声响
我知道,同学们和我一样在想自己的娘
 
日子像河水一样流淌
吃着母亲烙的煎饼,带着母亲的期望
我们一天天成长
有的去了遥远的地方读大学
有的翻山越岭去戍守边疆
但无论在天涯,在海角
总会有煎饼寄到我们手上
因为我们在什么地方
母亲的牵挂就在什么地方
她会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上煎饼
吃不好睡不香
 
沂蒙山的煎饼啊
有粮食的芳香,有游子乡愁的忧伤
更有母亲山高水长的念想
沂蒙山的儿女啊,拿起煎饼怎能不想起娘?
 
岁月像河水一样的流淌
往日冒着炊烟的贫穷的家乡
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那漆黑的鏊子,那曾经打过我们的烧火棍
已经不知去向何方
我们的母亲啊也已经白发苍苍,
每次回家,我们还是像从前那样
 
捧着买来的煎饼围在娘的身旁
餐桌上的食品是各式各样
但煎饼总是被我们情有独钟地捧在手上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饮食的习惯
更不是我们故意做出矫情的模样
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家乡的煎饼才最有营养
因为在我们心里,家乡的煎饼最能给我们力量
因为在我们心里
一起捧着煎饼围在桌旁
才是一家人的景象
因为,捧起煎饼,我们就想起娘……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一回,被惊醒的我透过窗户/看到母亲还在推磨”,点出了娘的劳动妇女身份,意在表现娘年轻时健壮有力。
B. “呆呆地看着我背着煎饼大步走向远方”,写出了娘送儿子到远方的神情,表现出她对孩子依依不舍的浓浓深情。
C. “看着窗户上那一大包袱的煎饼/我的眼泪也不由得滑落脸庞”,写煎饼与娘之间紧密关联,也写出了孩子对娘的想念。
D. “但煎饼总是被我们情有独钟地捧在手上”,是饮食习惯的驱使,更是因为寄托着丰富情感的煎饼让我们难以割舍。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第一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选择两对相关联的抒情意象,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到浓烈的乡土情感中。
B. “沂蒙山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煎饼和过去的苦难生活之间的联系。
C. 结尾部分通过一组排比,蓄积气势,营造了强烈的抒情氛围,对煎饼对娘进行了充分而又深情的讴歌和赞美。
D. 整首诗歌押的是“ang”韵,一韵到底,语气舒缓,文脉绵绵不断,情思悠悠不虑,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
8.“年少的我没有回头张望”一句中我为什么“没有回头张望”?
9.诗歌通过“煎饼”这一意象来抒发对娘的深情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A    
8. ①因为第一次外出求学是兴奋的,没有忧伤和不舍;②因为年少,没有理解到娘分别时的忧伤和不舍;③因为背着温暖的煎饼,我觉得娘就在身旁,没有感觉到离别的忧伤和不舍。④煎饼这一意象,富有地域特征,借助这一意象,赞美了沂蒙山母亲群体,升华了主旨。    
9. ①意象选择巧妙,突出深化了主题,煎饼和母爱有太多的相似点,通过煎饼来歌颂娘很巧妙,主题突出;②煎饼起了线索的作用,贯串起了娘的优良品质和伟大的母爱,使抒情更加紧凑集中;③用煎饼这一意象承载了作者对娘的深情,比直接赞美娘更含蓄,更能打动人。
【解析】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