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仅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也出乎今天大多数人的想象。 人类之间的威慑力有限,统治者不得不借助于天或神的力量。

语文试题 01-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仅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也出乎今天大多数人的想象。
人类之间的威慑力有限,统治者不得不借助于天或神的力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威,统治者总是将自己打扮成天或神的代表。在有些群体,神被直接当作统治者;而在另一些群体,统治者被当作神的代表。中国的华夏诸族显然属于后者,所以在古代没有形成系统的神话,至多是一些半神半人的英雄,并且逐渐让位于代表了天意或天命的人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想,“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观念,都赋予记录君主言行和祭祀、军事等大事的史官最神圣的使命——他们所记录的实际是天意和天命。如果有半点不实,那就是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就是欺天。正因为如此,历史在古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对神的崇拜和对某种宗教的信仰。天或神的意志通过天象、祥瑞、灾异传达给人类社会,或者直接给予人类庇佑或惩罚,又由获得它们充分授权或信任的君主加以执行。史官的作用不仅在于记录以君主为核心的事实,而且扮演着沟通天人之间的角色。离开了他们的记录和解释,普通人不可能从某种孤立的现象或事件中了解天意,即使那些人有幸在现场,或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对于后人来说,史官的记录更是他们了解天意的唯一来源。所以,史官实际上类似早期的巫师或祭司,或者是宗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
“视死如生”的观念在先秦时就已形成,至秦汉已成为处理后事的原则。君主的去世被认为是生命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所以不仅要给予精神上的尊崇,还需要物质上的供养。这也使君主对史官的记录和未来编纂成的历史保持着更大的敬畏。如果说受到天谴或许还有点虚无缥缈,至少不至于立竿见影的话,那么在另一个世界直接要听到后人的咒骂,看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受到报应,就足以使他们的行为有所收敛,或者在史官面前要有所顾忌。而在民间,无论是由境外传入的佛教,本地产生的道教,还是各种多神崇拜,更直接地满足着人们的世俗诉求,表现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即使是士大夫阶层,尽管表面讲求的是儒家学说、孔孟之道,骨子里大多也信因果报应。由于普遍都害怕不良的历史记录会给自己的余生或后代带来“恶报”,客观上也增强了人们对历史的敬畏。不过物极必反,这样的敬畏也会导致另一种后果——千方百计使历史记载对自己有利。
孔子在编纂《春秋》时,就发现了现实与理念的矛盾——理论上应该代表“天命”的“天王”周天子不仅掌握不了天下的命运,连自己的颜面和生命都难保证;而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还能堂而皇之地享用天子礼仪,成为诸侯的共主。痛心疾首的孔子既不能违背史官有事必录的准则,又不愿接受礼崩乐坏的现实,于是创造了“春秋笔法”的记录手段。如周天子被迫逃出国都,《春秋》记为“天王狩于河阳”。周天子到达河阳倒是事实,却成逍遥自在的“狩猎”。而“狩”此后也成了皇帝逃亡或被俘的代名词,如宋徽宗父子被金兵俘虏后北迁称为“北狩”,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记为“西狩”。后世儒家称颂“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认为他“一字之褒荣于冕绂,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尽管乱臣贼子根本不怕“一字之贬”,也不在乎“一字之荣”,孔子的理论和实践却开了历史记载必须服从政治的先例。为了政治正确,事实可以增删,同样的事实可以作不同的记述或解释。掌握了政权就掌握了历史的编纂权和解释权,而历史也成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来源和统治基础。
正因为如此,新建立的朝代都会将为前朝修史作为国家政治的大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将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当然是目的之一。但更主要的是,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的主动权,以证明本朝取代前朝,是因为前朝已失去天命,被天所厌恶,所抛弃;而本朝得了天命,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庇佑,因此识天命的臣民就要像对待前朝一样忠于本朝,而不能逆天意而动。成功地运用对历史的解释权,不仅能消弭敌对行动和潜在的反抗势力,还能贏得前朝遗臣遗民的衷心拥戴。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为何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视史学传统的国家。诚如梁启超所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史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事实上起着准宗教的功能。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所以才会有太史简、董狐笔的典故。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种情况,自唐太宗以后才慢慢改变,但帝王在乎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则是中国一大传统,根深蒂固。
以史为鉴是史学突出的功能。唐高祖称修史是为了“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为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有资于治道”。事实上,中国每一个兴起的王朝,都从前朝以及更早的朝代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利者沿之,弊者革之,有损有益。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地以史为鉴的制度完善史。
(摘编自熊月之《以史为鉴的当下意义》)
1. 下列对材料 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所以古代没有形成系统的神话,至多是一些半神半人的英雄,是因为中国的华夏诸族都把统治者当神。
B. 史官记录天意和天命,没有半点不实,使得历史在古代中国的作用近乎等同于对神的崇拜和对宗教的信仰。
C. 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相信因果报应、害怕遭遇“恶报”等因素,客观上起着制约和规范君主行为的良好作用。
D. 中国古代有重视历史的传统,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帝王将相对自身形象的重视,而且后者影响超过前者。
2. 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官扮演沟通天人的角色,普通人通过史官的记录和解释了解天意。
B. 因果报应观念影响面户,增强历史敬畏感,甚至影响历史真实性。
C. 明朝修《元史》主要是为了总结元朝的经验教训,巩固本朝的统治。
D. 总结并借鉴历史,继承并不断完善,有利于政治制度的发展进步。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通过修史掌握解释天命主动权”的一项是(   )
A. 秦朝的灭亡激发了历朝历代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思潮,也促动着史家以修史的形式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B. 贞观史臣对唐太宗作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却将在玄武门之变中被其诛杀的太子李建成描写成了昏庸之辈。
C. 元朝“均予正统”,分别修纂了《辽史》《金史》《宋史》。而明代士人普遍否认辽金正统,纷纷重修《宋史》。
D. 清朝修《明史》,承认明朝正统地位,肯定遗臣遗民反抗清朝是“忠臣”,同时证明天命已归于清朝。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春秋笔法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古代重视历史的原因。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