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诗歌鉴赏(9分) 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语文试题 01-11
诗歌鉴赏(9分)
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是以普通士兵相互援手的口吻写成。
B. 诗中描写尽管战斗条件非常艰苦,军需不足,士兵们也要共披战衣,抗击匈奴,保家卫国。
C. 这首诗并未直接描写战争,而是描写战前的准备。君王要出兵,修整武器,共同迎敌。
D. 《无衣》是音调铿锵“与子同袍”四字成为古往今来战争中唇齿相依者、利害相共者、同仇敌忾者的诗词,令人顿生壮烈大义的情怀。
15.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B    15. 重章叠唱;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全诗共三章,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语意不断递进,有所发展。从战斗情绪到战斗准备,再到奔赴前线,逐层展现出同仇敌忾、兴师赴战、奋勇抗敌的情景。诗歌回环往复,一再咏唱,焕发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慷慨豪迈,增添诗歌抒情色彩。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抗击匈奴”错误,是抗击西戎。《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百姓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重章叠唱;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层层递进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